一、案例背景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康复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发展的社会服务;绘画疗法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社区康复领域运用广泛,通过画画这一载体,能很好地修复、维持及改善生理、心理的健康,促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对自身及其自我世界有更深地了解。
巩留县精康融合行动服务项目于2024年3月成立。项目启动后,社工通过日常走访发现:精障家庭中,康复者有较大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个人、家庭和社会。例如:家庭成员的对康复者期望大于与康复者个人能力,难以实现;部分康复者及其家属对精神疾病认识、接纳度不一,病耻感较重;部分康复者独居,朋友较少,情感支持少;社会污名化等等。康复者有巨大的情绪压力,情绪得不到宣泄如一堵墙,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之外,也容易陷入情绪牢笼,难以看清当前问题和需要,难以学习和吸收外界资源。
数字油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具有多重作用。首先,它简化了传统油画的创作过程,使没有绘画基础的人也能通过简单的填色完成一幅艺术品,从而体验到绘画的乐趣和成就感。其次,数字油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其色彩鲜艳、画面生动,适合作为家庭、办公室等场所的装饰品,增添艺术氛围。此外,数字油画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每幅作品都因绘制者的不同运笔方式而独具特色,成为独一无二的原创艺术品。最后,通过绘制数字油画,人们可以锻炼色彩感和动手能力,同时也是一种休闲娱乐和放松身心的方式。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绘画在静心减压、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个体的自尊、自信、自我接纳和主观幸福感,促进个体创伤的自我疗愈和自我整合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疗效。本次活动通过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开展绘画治疗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心理舒压,受到服务对象的欢迎。
二、分析问题/需求预估
1、病耻感,自我封闭社工在日常入户探访中发现,大部分服务对象长期及长时间宅家,除了家人外,几乎没有朋友,连亲戚也很少来往,害怕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其根本原因是疾病带来的病耻感以及社会的污名化,不敢同外人交流。
2、因病导致社会功能减退大多数精神患病时间较长,且有反复,因长期住院或居家养病等情况脱离社会环境,导致失业、未能承担家庭职责,社会功能受损。这种情况常使他们感觉到孤独和无助。为服务对象在社区康复过程中构建一个平台,能使其信任且安全地表达自我,从而促进其修复弱化的社会功能。
3、精神压力较大。康复者有较大的精神压力,主要原因是来自个人病耻感,家庭职责未能承担,社会功能障碍等,导致康复者与家人的相处压力,情感支持少,宣泄无门,陷入“情绪牢笼”,通过绘画疗愈,舒缓压力,净化心灵。
三、理论和方法
社会互动理论:在一定的氛围和环境中,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心理上相互支持,行为上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一个动态过程。大部分社区康复者及其家人有病耻感,因此其朋辈支持薄弱,朋友圈除了家人外,甚少有朋友交流,活动搭建同伴交流的平台,打造社区康复者的一个交友平台,进行交流学习与互动,增加他们的同伴支持力量。
2、绘画治疗:是心理健康疏导和治疗的方法之一。绘画者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通过绘画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同时,在绘画的过程中,绘画者在心灵上、情感上、思想上,将获得负能量的释放、解压、宣泄情绪、调整情绪和心态、修复心灵上的创伤、填补内心世界的空白,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通过绘画疗愈,在满足绘画者安全感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在绘制中通过表达性的方式让内心的队里面整合并重新建立秩序和平衡。
社区康复者通过绘画疗愈,宁静内心,同时也通过对画画本身的解释和描述来探寻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来厘清自己潜意识的思维走向。
四、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通过引入绘画疗愈,舒缓服务对象压力,放松身心,提升服务对象愉悦感。
2、通过活动促进服务对象间建立同伴互助支持,有助于服务对象社交能力提升。
(二)服务对象此次参与服务对象均为精神障碍康复者,参与人数一共5人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参与者 | 性别 | 年龄 | 疾病 |
C1 | 男 | 53 | 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 |
C2 | 女 | 51 | 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 |
C3 | 男 | 36 | 续发性癫痫 |
C4 | 女 | 54 | 精神分裂症 |
C5 | 女 | 35 |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
(三)服务内容
活动次序 | 目标 | 活动内容 |
活动策划阶段 | 完成本次活动策划书;明确活动分工。 | 活动的内容和理论的运用回应到活动目标。 |
宣传招募 | 宣传招募(制作宣传海报,宣传招募5名参与者) | 在社区康复者群组开展招募,社工推动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 |
签到 | 做好签到工作 | 招募志愿者协助签到和引领。 |
活动准备 | 做好活动物资准备 | 数字油画、纸杯、水、五谷杂粮礼品 |
数字油画 | 1、通过引入数字油画,结合呼吸节奏的变换,舒缓服务对象压力,放松身心,提升服务对象愉悦感;
2、通过活动促进服务对象间建立同伴互助支持,有助于服务对象社交能力提升。 |
1、社工引导参与者介绍自己,通过组织热身游戏进行“破冰”,活跃气氛,使参与者相互熟悉,进入状态,尽快融入活动。
2、活动开始,社工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缓解参与者压力,减少对数字油画治疗的排斥心里。社工引导参与者以游戏的心态,释然的心态去接受,去绘画。 3、社工让参与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油画,并感受数字油画图案。 4、音乐播放后,社工引导请大家闭上眼睛,调整坐姿,舒适,放松。咨询师引导大家呼吸:吸气——呼气——吸——呼——吸——呼——吸——呼——(逐渐放慢速度)。社工引导冥想:现在我们想象自己坐在一片柔软的沙滩上,海浪轻轻拍打着浪花,海鸥在蔚蓝的天空中翱翔,乳白色的云朵从头顶上远远的飘过,抬起头,一束阳光正洒在你的脸上,你的那幅画从沙滩上升起,阳光照耀着它。现在去感受它,记住它,记住这种感受。社工引导大家可以慢慢睁开眼睛,并要求康复者手中的油画去描述你记忆里的画作。 5、社工引导参与者绘画时需要保持专注的意识状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康复者自己喜欢的颜色,将数字油画涂成心目中的色彩。并在绘画过程中,仔细感受康复者自己的心情。 6、社工引导参与者为数字油画作起一个喜欢的名字。引导参与者欣赏自己画成的图案,回想绘画时的心情,然后用心记下自己的体验、联想和感悟。 7、活动分享阶段:分享活动中,绘制数字油画前后的心境变化,数字油画的名字意义,和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感受。 |
五、评估
(一)评估方法和内容
1.过程评估:
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互动情况、作品创作热情等,评估活动的吸引力与效果。观察到许多参与者不仅积极投入创作,还主动分享自己的作品,这充分显示了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和投入。
照片与视频记录:利用活动照片和视频资料,进一步佐证参与者的积极参与和活动的热烈氛围。
2.成果评估:
访谈与问卷调查:活动结束后,通过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参与者的反馈。结果显示,参与者之间的熟悉度显著提升,从陌生到能够相谈甚欢;绘画分享成为他们新的减压途径;活动带来的身心放松和愉悦体验得到一致认可;同时,活动还促进了新同伴关系的建立。
3.效果评估:综合观察与反馈,确认活动在促进心理健康、增强社交能力、提供减压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4.社工自评:
策划与执行:社工对活动的整体策划和执行过程进行了自我评估,认为活动得到了库尔旦社区卫生院医生的有力支持,确保了活动的专业性和顺利进行。
参与者反馈:根据参与者的积极反馈,社工认为活动不仅为社区康复者提供了实用的知识和交流平台,还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建议未来持续开展类似活动。
(二)整体目标达成情况
目标达成度:活动设定的目标基本达成。5名社区康复者全程参与,通过现场观察和意见反馈表,可以确认他们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了减压方法,还获得了同伴支持,实现了心理健康的初步提升。
活动意义:活动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得到了参与者的广泛认可,他们建议将活动持续化,以惠及更多社区康复者及其家属,进一步促进社区心理健康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时间限制:活动整体时间较短,导致分享环节时间紧凑,部分参与者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个性化指导不足:由于时间和人力限制,社工未能一对一解答所有参与者的疑问,影响了部分参与者的体验。
六、专业反思
(一)资源链接与专业服务
资源整合:社工成功链接了库尔旦社区卫生院医生资源,为活动提供了专业的心理康复支持,有效提升了活动的专业性和效果。这种“医路同行”的服务模式值得继续推广和深化。
服务效果:社区康复者反馈显示,心理康复服务显著改善了他们的身心状态,证明了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的有效性。
(二)活动设计与需求聚焦
需求调研: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社工反思认为未来应更加注重社区康复者的实际需求调研,确保活动设计更加贴近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
活动分层:建议将类似活动分为不同主题和目标的专场,如交友交流专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专场等,以更聚焦的方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持续优化:活动结束后,应及时收集参与者的反馈意见,进行活动效果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活动设计和实施方案,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